計劃、停損點、自制、紀律。
以上是我在一個月來爬了很多股票入門文後得到的結論。
但是理論和實際總是有差距的。我看著第一金那個很詳盡很周全的下單系統,依然為了「普通交易」、「盤後交易」、「零股交易」到底要選哪項霧煞煞。盤後和普通差在那邊?定價、平盤、跌停和漲停又差在哪邊?整張和零股…好吧至少我知道字面上的意思。不過在股東權益上差在哪邊?
證券先生在幫我開戶的時候很有興趣地問我想買哪隻股票,我毫不猶豫地回答:長榮海運。雖然最想買奇美電,但是最近好像不太適合~(煩惱)
在真的開完戶,開始去找航運的各家航運上市公司資料後,我終於了解長榮海運股價不高的原因,然後黯然地放棄了他。
但是奇美,我要說,這家公司完全擄獲我的心,跟他的市場表現,一點關係也沒有!
他回饋社會的方式,不是開慈善基金會。
薄情嗎?
不,不是薄情,而是一種難以想像的浪漫。
在這個物質溫飽大家還想過得更消費的年代,在這個醫療進步大家只想活得更久的時代,他把所得拿去開了一間奇美博物館,收藏當代美術。
那真是一種無可救藥的浪漫情懷。
從研究所畢業以來,提到台灣的經濟環境,我總是很絕望。
低價,競銷,提升產值,鼓勵消費。
台灣一直都是代工業,連我們引以為豪的 Asus 都可以算進是拼裝業的一部分。我們的產業,好像從來不曾在質的方面提升過人類整體的生活方式,反而只是戮力將更多更便宜更廉價的東西傾銷給大眾,藉著累積眾多微小的利潤而致富。
我不是想否定勤勞本身的價值。我想怨惜的,是對於提升人類生活福祉這個夢想的淪喪。
量的提升固然可以保障大家的基本生活,但就是這種時候,我才更渴望在台灣的產業界看到「質」的躍進。
這個質當然不是品管的良率,而是某種創新的、全人類都會因為他而過得更好的某種劃時代革新。
革新當然可遇不可求,令我難過的是,檯面上這些大公司,沒有看到哪家投注資本在做革新的研發!
那天弟弟接我回家,聽我講這些,打算搞藝術的他只說了句:台灣缺乏浪漫主義的情懷。
而不知怎地,我對奇美的企業形象,總有一種浪漫的憧憬。
為了這張股票我已經爬了將近兩周的股票相關文,再加上紐元出清日元出清美金不上不下,大國民裡面的銀行先生又說:「要致富的關鍵,就是不斷買進。」
整天往水大房間裡跑然後跟他報告一堆看到的心得,最後受不了的水大終於跟我說:「既然是喜歡的企業,那就不要管漲跌,直接買下手吧!這樣跌了你會幫她加油,漲了你會開心。」
所以我在崩盤的前夕終於不管三七二十一下好離手了。
水大果然是明智的。雖然出手之後就跌了 0.05 塊錢,但是今天整天的心情就像在度假般,開心得像是剛談戀愛一般。
這麼說起來,其實,愛情也是一項會不斷貶值的物產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