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後] 鏡中爹

算起來,這本從入手開始斷斷續續地看著,到今天凌晨看完,差不多拖了 10 年啊~囧



以下摘錄,反正這本應該是強調遠距離鄉愁,人家的推薦序也一開始就把結局爆光了,嘛,總之以下。



作者張至璋在二戰結束國共內戰時期,與母姊投奔在台灣國民政府工作的大姊夫,父親則因為工作未辭職,繼續留在中國,等待內戰結束,全家團圓的一天。等著等著,兩邊都不戰了,可以自由探親,就前往中國各種探尋,根據父親寄到台灣的短短幾篇信,留下來的蛛絲馬跡,勉強找到了多一些的資訊,然後就斷了訊,只能看著鏡子,遙想據說跟自己同個模子刻出來的父親樣貌,寫了一篇文章兩岸發表。



在中國的稿費由當地主編統籌,刊登尋人廣告,因為父親年事已高,大約找不到,乾脆改找中共建國後誕生的堂弟。有讀者看到文章很感動,就根據廣告開始幫忙各處翻資料找人,最後真的找到了,兩邊團聚,各自追述中間的歲月這樣。



看完之後才覺得這個故事其實不錯,但作者嘗試在追尋事件中穿插以父親為主要視角的當時境遇,篇幅比重與主事件差不多,而主事件又強調了線索的殘缺,就讓以父親為主要視角的部分顯得非常沒有說服力,常令我覺得這都是作者你自己幻想出來的吧!更慘的是讀完之後想說到底第一篇鏡中爹是有多感人我怎麼不覺得然後回頭略翻,就看到第一篇以父親為視角的故事,開頭大喇喇地印出父親偽造親人下落的文件與實際親人下落的比對,偽造文件中完全略過自己的大女兒與大女婿,以化名記錄老婆跟孩子到了台灣,但想像中的父親,卻小心謹慎地應對老婆孩子去台灣的原因是:「女兒在台灣生了,老婆帶著小孩去照顧她做月子」。這麼明顯的問題居然沒有人抓著作者的領子搖晃台灣的文學圈子時在是太相敬如賓了啊啊啊~



所以我決定把這書交給讀冊處理了 (喂!!!)



不過這書還是有些書寫的過往令人悚然而驚:



作者的母親嫁入後原本很得婆婆喜愛,但第一胎生了男孩,小姑們嫉妒,開始在婆婆面前針對她說長道短,最後還把孩子跟她分開,不許她給孩子餵奶,最後那孩子就活活餓死了。而且,這戶人家前兩代做過官,家境相當不錯啊~囧



婆婆熱茶放涼了嫌媳婦說:「你們看,媳婦給我倒的茶。」母親氣極了,但還是重新倒過,追述時跟作者說:「那茶杯的瓷,細極了。」這句即使過了這些年,還是不懂哪~



父親最後活過了內戰、進了華大重新教育、下鄉去了趟東北、少報了十來歲在工廠做到退休 (實際七十多歲),中間經過的文革,可能因為一生怕被發覺家人在台而謹言慎行,反而讓大家沒話題可以鬥他,平安無事地度過。作者叔叔投身抗日諜報事業,直屬長官明著是國民黨政府官員,私下又把情報同時送給中共,中國易幟之後叔叔也在新政府佔了個不錯的缺,結果在文革卻反而被扣上國民黨走狗反革命之類的大帽子,中風癱瘓,苟延殘喘而逝。



另外作者的文界關係背景強大,扛出岳母是城南舊事的林海音,連我都嚇了好大一跳。說起來我高中時也是在學校有放過這部改編電影的片段給大家欣賞耶~巷弄、胡同、桂花糕,那些路邊的牆邊的隨手可得的花兒就這樣變成賞心悅目又可口的點心,就像是夢幻的魔法一般 -- 大約是上次回彰化吃到曇花蛋花湯的經驗,差可比擬吧~XD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